鼻结石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逝去的车马老日头
TUhjnbcbe - 2025/6/30 18:21:00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专家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衣食住行,生活之必须。如今的老百姓大多是衣食无优,出行便捷。天上飞的有飞机,地上跑的有高速火车,各种型号的汽车,摩托车、电动车、公用单车等等。就是在农村也是机动车为主了。有大卡车、农用车、大型拖拉机、小四轮拖拉机、小三轮运输车、摩托车、电动车基本家家户户都有一部。曾经一度时期的主要运输工具小平车,和主要出行工具自行车己经放到了墙角旮旯。成了遇万一的备用品。存在了几千年的传统的车马文化,基本在现代科技大潮的冲击下,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成了历史的话题。

车马,往前推四十年还基本是雁北城乡的主要运输和交通工具。在上世界七十年代,不说在农村,就是大同市城市的主要街道大西街到大东街,大北街到小南街,四套的,三套的,对对儿的马车还在各大街上招摇过市。车都是胶皮轱辘上驾榆木、柞木、水曲柳车蓬,四套的马车是大屯位拉个两吨到三吨。三套车次之,拉个吨半到两吨。对儿车轻便跑的快,一般用于短途运输。如商家上货,搬家送客等等。那大吨位的马车诸如拉燃料,拉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搬运大型设备等等都是马车。

在那时候,你站在四牌楼四下观看,都是马车的身影。你先看那三套、四套车,三到四个高头大马膘肥体壮,驾辕的和拉正套的一般都是大个儿的骡子。拉左边套右边套的一般都是长腿马。要是全套车全是骡子,这挂车的吨位一定大,行程也远。运户当然喜欢。而养车的单位也因骡子耐力大,脚力好,省草料好经喂从而喜欢骡子。在骡子里优以驴骡为上品。马骡次之!

骡子,是我们祖先在千百年来训养马和毛驴过程中,二者杂交后产生的变异品种。用马做母亲驴做父亲所产的后代叫马骡。用驴做母亲马做父亲的叫驴骡。马骡腰软个大毛色飘亮灵活性强听话宜训练。一般向过去军队驼淄重骑乘拉炮喜欢用马骡。而驴骡个头比马骡小一圈。但力大耐久性强,越是费劲越是下死力的拉!上坡使劲儿,平路出力,下坡跑!在过河,落泥坑,上陡坡等的关键时侯一听车倌吆喝鞭子响,那可下死劲儿的拉。所以如果车上配上两到三个驴骡,特别是跑长途车倌省劲和省事不少。驴骡的缺点是倔,不宜训练。骡子长到两岁后开始训练。过去有专门的训骡师,俗称压骡匠。马骡三个月,驴骡半年。才可上垛拉车。可见训驴骡要比训马骡费时费力。驴骡一但训练出来各方面要比马骡都胜一筹。驴骡虽然训练时有点倔,但一但和使役它的人建立起友谊也可以说是生死与共的。曾经有一个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的一个朋友讲过这么一个驴骡救主的故事。

那是年,解放军解放归绥城(现在的呼和浩特)发起了清理归绥外围的旗下营战役。为保证部队的后勤供应在各地征调民夫车马支援前线。兴和县聚合兴马车社派岀五辆对儿车轮大车(对儿车就是在驾辕骡子的右边挂一副挽具“绳卸”,由另一头骡子助力辕骡拉车因与辕骡齐头并进,因此称对儿车)去支援前线。

去支援前线的五辆对儿车,到了前线后分别按照前线指挥部的命令各自配属部队去执行任务。五号车的车老板叫曾武,四十刚出头,兴和县大圐圙人,是有名的车把式。他所赶的车上的两匹骡子都是他从小骡驹子就买回来喂养,并请压骡匠花了八个多月训练岀来。并从此打了新车跑起了运输,并参加了运输社。这次他报名支援前线多拉快跑,但也不忘细心的照顾这两头骡子。宁可自已迟吃饭或不吃饭也要先将骡子喂好饮好。两头骡子也不枉主人一片心意。拉的多跑的快受到用车单位的称赞。

这一天曾武往前线送了两次炮弹后,正往兵站赶,天空突然出现了敌人的飞机,对着后勤支援队一阵狂轰滥炸。一颗炸弹生楂楂的卸掉了曾武所赶的大车的后辕和五根撑挡及车底板。拉边套的骡子的套绳被切断,拉边套的骡子的两条后腿被打断,躺在地下痛苦的挣扎着。曾武被炸弹爆炸的汽浪抛出大车并摔昏过去。驾辕的骡子屁股上也受了伤,拖着半挂大车慌不择路的向前跑去。跑出一段路它发现主人不见了,同伴也不见了!朝天嘶鸣了一声,掉头又拖着半挂大车向爆炸和火光中跑去……

曾武被炸弹爆炸的汽浪震昏抛出去正好摔到路边的一个雨水积存的水坑里,被凉水一浸醒了过来,睁眼看满眼的炮火硝烟和被炸的血肉横飞的人和马,以及挣扎嘶喊伤残者。……

他的车和骡子也不知去向。他爬起来茫然的四顾无助的站在路边张望着……突然从烟火中窜出一匹骡子浑身是血拖着半挂大车向他这边跑来,他看清了!是他的骡子!他冲着跑来的骡子打了一声唿哨,骡子疯一样的朝着他跑了过来,到了他的面前起了个前爬掌停了下来。不停的冲着他打着响鼻,并用前蹄轮换着刨着地面。曾武明白骡子催他上车返回,他顾不得想其它的,跳上残车的前辕,没等他坐稳,骡子就又掉头拉着半挂大车向回兵站的方向跑去。到了兵站后曾武跳下车,看到骡子浑身颤抖着浑身的血、水、汗顺毛向下流淌着。满嘴的白沫急促的喘着粗气。曾武不由的抱着骡子的脖子失声痛哭起来!

骡子战火中救主的事,一度时期成了旗下营战役的一段传奇新闻。而兴和的驴骡通人性,也无意中抬高了身价。拴车的人宁可花比其它地方骡价多一倍的价也要兴和的驴骡。兴和县也因此形成了一个产业。内蒙古自治区曾有“乌兰花的白马,兴和的驴骡”之说。闲话一段,说正事儿!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大同有七个马车运输社。承担着全市各行各业的主要运输任务。主要靠马车。到六十年代初,马车就将花网轱辘换成了胶轮。换了胶轮比原来的木铁结构的花网轮碾头宽,轻便省劲又负重。一直到七十年代初各运输社实行运输工具革新,新增的解放牌汽车满足不了需要,各社联合制造了一种土汽车。主要动力是6一12马力柴油机和汽油机。其它部件七凑八凑的组合成一台车。技术不过关,噪音大冒黑烟,跑不快制动难。这在当时也是新生事物,车组装好后专门给市政府报喜,报喜人念喜报说我们发明制造的汽车,不但能烧汽油还能烧柴油、煤油、酱油!这酱油一说纯是报喜人说溜了嘴而为。后成了人们调侃这新型车的专用词。有关这批车流传至今的一个笑话儿,大同人家喻户晓。说是某运输场司机开着组装车过西门岗去大东街,老远他就看到红灯开始制动。岂知这刹车制动不灵啊!眼睁的看着刹车灯不着不制动!倒是将前大灯亮了起来!生硬将岗亭台撞了倍儿翻!交警看事不对闪向一旁。生气的司机说:你不看红灯!你还走!我一直喊你站住!站住!你为啥不站住?还开着大灯向瞪眼儿狼一样撞翻岗亭!你存心要袭警啊!司机跳下车来,委屈的说;警察同志别生气,我这车儿,不说你叫站站不往,我叫站还站不往!就这货!你看着办吧!警察也没办法,只好帮着司机将车推出岗亭区。从此这改装车不知有没有名字,而“瞪眼儿狼”倒是家喻户晓。当时大人安顿出门上学过马路的孩子说:过马路时注意“瞪眼儿狼”!

这“瞪眼儿狼”汽车虽说没能最终登上大雅之堂。但它在马车向现代汽车过渡时,扮演了过渡时期的桥梁作用。后来各运输公司的司机大拿,大多数是从马车倌到改装车“瞪眼儿狼”操作手,到正牌司机。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大同市的几大运输公司也早已结束了厉史使命。如今空运、高铁、海运、高速公路联合运输形成了一个快速高效的运输网。过去的车马已成了历史之说。成了一种应记下来的车马文化。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我们雁北的农村所使用的车主要运输工具就是自制的各种车辆。主要分为:大车(及俗称的花轱辘车或花网车)、板车、平车。

大车:大车分为运输型,和乘坐型两种。前者是专门用来拉运各种重型和大型的东西。如在农村拉燃料、运粮食、收庄稼、拉砖瓦石头等都用这种车。因为大车配套动力基本是以骡马为主,负重大脚力快是首选车。但要拴一辆大车的成本也是不菲的。再就是在旧社会有钱人为岀行方便专门制作的花轱辘马拉轿车。解放后这种车因其实用性小就基本全部淘汰了。目前也只能在民俗展览馆里看到它的身影啦!做一挂好的大车也是颇费一番功夫的。

大车的车辕木选高6米以上的老榆木,按要求拉成车辕坯木,和其它配套的撑挡料、车轮鼓料、车网料、车幅条料、车轴料、塔栏料等等。要先在通风处晾的半干,然后在木匠

一特制的熏窑里用锯沫火熏干,才可打制。大车主要分两大部分,及车上棚为一部分。由竖向的长6米的左右两根辕条,由横向的长2.5米、宽Q25米的18一20根叫做撑挡的横木,前空2米辕头,后辕所剩四米按18或20等份凿孔穿起来就是车的主架。在主架有撑挡的中心点就是车轴安装点。并在安装点上加装两根长2米的等腰梯型垫木。垫木中心开30公分长,深25公分的卡槽与车轴连接。并在卡槽两端用专制的铁腰带将车轴抱往,再用长约30公分的三梭铁钉将车轴、垫木、车棚连成一体。在车棚和垫木的上方,植有长1.5米的车栏。车栏高50公分,在车栏顶部横向延升出30公分的和车栏一样长的木架,并用三角档与车栏连接,形成一个闪檐平台。上边復上木板就是防止车轮行走时带起来的泥水溅到车上。如同现在汽车的挡泥板。车栏的前后栏挡上都安装有铁环钩,便于拉运货物时绳索的梱绑。在车栏两头,及前辕口和后辕尾的两边装有前宽后窄呈三角状的车耳。车耳与穿辕而过的撑档连接,一为装饰车棚二为扩大车的平面面积。这些完成后在车的前辕口、中辕部、后辕口都由铁匠打制的直经约5公分的铁贯栏穿连。后期就直接用镙纹钢两头接上镙丝口用镙丝拿紧。自此车上棚辅上车底板及完成车棚的制作。

完成上棚的制作。下面说说车下脚及车轱辘与车轴的制作。首先说车轴。车轴选用直经二十到二十五公分以上,长三米的圆榆木干透后按上述方法与车棚连接,并固定牢固。车轴的两头各留五十公分,并做成直经十八公分的绝对圆柱体,并空岀十五公分的轴头,其余三十五公分按直经的八等份,开宽五公分深五公分的槽并嵌入同尺寸的生铁条,也叫车锏一为耐磨结实,二为与车鼓结合后转动光滑。在车轴两端空出的十五公分的轴头都用铁皮包就并在十五公分的中间开孔,并有铁插橛插定,防止车轮脱出。

车轮的制作。大车的车轮组成由轮鼓、车辐条、车网帽、车圈、车鉚钉、车釉圈、组成。及每个车轮由一个轮鼓,十六或十八根车辐条,八块车网帽,若干数目的铆钉,两块直经32一35公分的车轮釉圈两块,一只铁制轮圈组成。轮鼓以整料为上,及选直经60公分以上的老榆树泡制干透后,打磨成轮鼓样直接按要求掏轴孔,安釉圈,凿幅孔备用。也有用两块到四块料粘合后用两到四个铁箍箍紧后,按要求使用。这种轮鼓使用率高,它的料除本地老榆木外,还有杏木、枣木、水曲柳等硬杂木做的轮鼓。车辐条的木料以栆木、杏木、白腊、为上,次之为榆木、水曲柳、红松。车网帽根据车轮的大小由八到九块带有特定弧度和长度的木头每块网帽安装两根辐条,与车鼓组成所需要的车轮的直经。在车轮直经确定后套上外铁圈打上圈钉,一个花网车轮及告完成。

车上棚和车轮组合后要检查车辆和轮孔之间的磨合度,松紧适度转动灵活后,膏上粘油或黄油,再在辕口第一撑档间安上“三杈子”,将整个车支起来,一部花网大车这才完成!哦!忘了!辕头还包铁帽带铁环,开天地孔插“阳接桩”。随着社会的进步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国家制造业发展起来,专门针对城乡运输的发展造出了马车皮轱辘。这皮轱辘由一对钢制法兰盘套上衬带,再套上充气带和有花纹的硬胶线钢丝外带及是车轮。由一根直经30厘米粗长两米五十厘米的钢轴相连,在轴与车轮连接的法兰轴孔中内外各装一盘铁滚珠做的轴承,轴承的预留孔和车轴两头紧密结合。结合好后两边用缧母锁好按照按木轱辘的方法将其安在打好的车上棚上,及成比大车又进一步的“皮车”。这皮车又轻便、又灵活、负重又大、又省保养。皮车一直为城乡运输户所喜欢。在农村使用时间更长,一直到年己后,随着小型拖拉机和农用车的发展,以及马、骡、牛、退出使役行列,皮车也慢慢的谈出了人们视线。

车打好后就的用骡马来拉。一般常用的大车以三套骡马为主。及由辕马、正套马、右边套马组成。如遇长途和货物重量大的情况,可加挂左边套马。要选择好需要上车的骡马,首先要有好的挽具(裕称绳卸)和笼头、口、缰绳。

要让使役的骡马听话首先要有一副好笼头。这笼头最好用熟透的牛皮制成。笼头由嘴套、脸提,前鼻搭、上眉搭、后上搭、后下搭、铁嚼口、铁索抽鼻,抬头挂缰和长缰组成。只要套上这笼头,再桀骜不驯的骡马也只有听吆喝的份。这挽笼头有简,有繁。简者粗细几根皮条相互按方位要求,一钩搭相连套往头及可。这繁就有讲究了!嘴套、脸提、前搭、后搭、挂缰、等部位全彩用的是皮绣工艺,美观、结实、耐磨。相互连接处都用铜环,或铁环相连。嚼口和抽鼻铁索打磨的闪亮光洁,用倒扣钩与笼头相连取、用随意。上眉搭有皮绣的花,花中心伸出两根细钢丝弹璜,弹璜钢头上安有两撮红缨,马走起来一颤一颤的很是好看。挂缰全用五股细皮筯编就,好看又结实。长缰也用三股扁皮编成。缰头配似钢圈倒搭钩,随时与笼头各部位相连。也可以说是人与牲口之间传达人的意图的信号绳。

骡马拉车要有一套车和马有机结合的一套工具。这套工具叫挽具,也叫绳卸。首先说驾辕的绳卸。驾辕牲口的绳卸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固定在车上辕口上的。如夾股子(也叫夾棒)就是固定在辕口左右两边各用长约80公分的两条皮编绳连接两条长约60公分中心直经约IO公分两头小并刻有卡槽,中间大的木棒,并将两根木棒上端的卡槽用皮绳连起来,形成一个形是三角形的夾角,使用时将己在脖子上套上套缨的牲口,套上夾股上下调整好松紧度与牲口的膀子和套缨接触良好不外翻内扣为最佳。夾股后就是整个车辆与牲口接触的承重点,叫搭腰。这搭腰因其承重,制作时用熟好的宽约二十公分的牛脊皮,四幅叠在一起中间用细皮筋纳绣出好看的花纹,两边固定铁环和环钩与车辕的铁环和“阳接桩”连接。使用是将达腰放在牲口背上已备好的小鞍子的卡槽内并扣好,这样整个车重就和驾辕的牲口连成了一体。在紧挨达腰的后边是“座桥”。“座桥”是由长约四米的二八股皮绳从左辕头的辕头环联接后向后到离辕口底20公处,折回来与右边的辕口铁环连接住。也正好与驾辕牲口后大腿根形成一个半圆形,如车在下坡时向前贯冲,驾辕的牲口四蹄向相反方向发力就是通过“座桥”的桥绳来减少车向前的贯力,来保证车的安全下坡。因“座桥”的半圆形绳长易落地。因此在座桥绳靠近牲口左右臀部各用两条扁皮带将“座桥”绳正好吊在牲口的后腿根,然后左右两条皮绳在牲口的屁股上方相交于一个铁环,并用与铁环相连的倒达钩挂在小鞍子后边的铁环。在铁环下方约30公分处,由一条横向皮带将两条吊带再次相连。这祥就自然的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这样可以说通过“座桥”将驾辕的性口的整个屁股全部装了进去。做到进退有度。在这个“座桥”的三角形中为防止铁环和硬皮绳磨损牲口皮毛,一般都用软皮或耐磨布做一个相同大的三角形復在上边。防止了牲口皮毛的磨损,也相对的增强了“座桥”的稳定性。

驾辕牲口最后的一道绳卸就是“肚带”。肚带分大肚带、小肚带之分。大肚带是宽皮带所做。一方固定在辕口右方的“阳接桩”上,另一头的铁环上的倒搭钩,在驾辕牲口入辕后最后将大肚带的倒钩挂在左边辕口的阳接桩上。这大肚带的作用是防止车“仰辕”。小肚带是座桥绳在牲口前腿后左右连接防止座挢上滑而所设。

说完驾辕的绳卸,说说拉正套和边套的绳卸。

首先拉正套和边套的骡马上套前都要先套上“套缨”。拉正套的要带上“抽鼻”和“拢嘴”。然后才上套。正套是由两根约四米半左右的四股攒皮绳分别系在左右辕木下的垫木预留的拉孔上,通过车辕头下的大吊环,顺出车辕口两米后与一副做好的二股夾棒相连。使用时将套绳搭在拉正套牲口的两边,上边在牲口背中间做有一个“背搭”防止套绳落地,同时也做一条肚带防止套绳上仰。然后将夾股套在拉套牲口已套好“套缨”的外边扣好。并将拉套牲口的“抽鼻”左右挂缰,用两根细二股绳左右相连,一直通到左边车辕口,车倌的位置。这两根绳名字叫“窜导”。是指挥拉套牲口的信号绳。

拉边套的绳卸基本和正套一样。只是边套的拉点左套系左辕垫木,右套系右辕垫木。拉边套的牲口只需与拉正套的牲口用缰连在一起及可。

上述的是固定在车上的挽具(绳卸)再说说和固定挽具有直接关系的两件挽具。

一:小鞍子。小鞍子是用于驾辕牲口承重的挽具。小鞍子分两种,一种是骡马用的。一种是牛、驴用的。骡马用的,是用榆木或杏木做成开口约60公分高约30公分,宽约四十公分的半圆形的器具,并在半圆形的穹空中衬上毡垫,毡垫下又衬上内装黍子的软袋,(黍子光滑易流动,又有散热驱火的作用。)上边也做成半圆形,横向两头各钉两条半圆木条中间形成凹槽,凹槽顶部镶有一块铁皮便于滑动。在横向两边的木条正中钉有两个纵向相反的固定铁环,裕称“老哇(鸦)嘴”。后挂座桥,前边用于封闭搭在小鞍凹槽中的搭腰防止脱鞍。它的主要作用,一是缓减车重给驾辕牲口带来的负重磨擦。二是保护牲口的皮毛。三是和其它挽具的连接,形成整体配套。

牛、驴用的小鞍子相对简单。用四根长四十公分、宽6一8公分,高5一7公分的榆木做成叉形,然后用长30公分的6根木条分上、中、下、将两个叉形连接,形成穹顶。在穹顶中衬上毡垫和软套及成。用时搭在牛、驴背上,搭腰放在鞍桥中间,后座桥挂鞍桥交叉头,前交叉头系绳与后交叉头连接防止搭腰滑出。

二套缨。套缨是马、驴、骡做功时套在脖子底部前膀子上,然后在套缨上扣上夾棒子在牲口发力时套缨起到牲口发力的膀子和传力的夾棒子中间的垫衬作用。一可保护牲口的膀子不受夾棒硬木的直接磨损,二是可增大夾棒的受力面积,从而保证夾棒受力均匀。套缨的填充物最好的是猪鬃、骡马鬃、和棕树丝。其次就是白倾麻、野生甜草苗(甘草)。将填充物卷成长卷,用耐磨布或熟牛皮包住缝起来,然后将两头扎在一起,做成大、中丶小号椭圆形上小下大的圈套即为“套缨。一般使用套缨都是专器专用一个牲口一个。特别是大车上的牲口更不准乱套。因乱套大、小不一牲口容易“打膀子”,造成创伤。

车打好,绳卸拴好、骡马俱备后还需准备配套的设备。如是拉庄稼、柴草、木料、袋状物及其它大宗物件,就的准备绞绳和搂头绳。绞绳最好的是四股攒的6分牛筋绳。其次是6股攒的白麻绳。绞绳一般长3丈6尺。和绞绳配套的还有绞锥、绞棒、和“倒仰”。(一种用硬木做成弯弓形,吊在车的后辕头,在使用绞绳时将其撩起套在绞锥上并绑上绞绳用绞棒顺时针旋转,达到需要的紧度)

车箱。车箱一般分两种。一种板箱式,及由两边高一米到一米五,长约两米五到三米的木板钉上卡带卡在车的塔栏两边,两头钉上卡槽并用相应宽度的堵头板插上及成车箱。为防止使用时撑开,卡槽箱板上钉有铁环,堵头板上钉有铁钩俗称老鸦嘴。用时钩上结实牢靠。

车箱的另一种是用高一米到一米五的硬木条,用铁丝或铁条串起来长两米到三米的软箱板,用时前后左右围起来,用搂头绳与塔栏梱连起来即在车箱。可大可小方便使用。在木车箱以前一般为方便使用,都用芨芨草自编或请专门匠人编“屯子”。屯子一般一片长两到三米,高一米一片。用时根据需要几片围起来即成车箱。但因其耐用度差,到农业合作化时就基本淘汰了。换成了煤矿使用过的井下输送皮带溜子用以替代芨芨草编的“屯子”,轻便实用。

大车一切装具齐备,牲口选定。这就需要选一个内行的车把式来驾驭车马,俗称车倌。车馆首先要懂牲口、爱牲口、会使牲口。懂车、知车、会用车、会使用和维护维修“绳卸”。

车倌驾驭车马的主要工具就是大鞭子、小鞭子。大小鞭子的鞭梢用熟牛皮细条编攒成蛇形的皮绳,在未端细处接一根用生牛皮加硝面揉出来的“倒稍”及成鞭绳。鞭杆自选独条小榆树或小柳树做成。后来有专门卖藤竹制作的扭花鞭杆。小鞭,一根及可。大鞭的鞭杆则在扭花藤竹鞭杆上再接一根粗竹杆或木杆,杆长约两米五左右。车倌座在车上及可触及到拉套的牲口的任何部位。一般都在鞭绳的上部一尺和扭花鞭杆的顶头都配有特制的红缨子装饰。很是好看。好的车倌将自已的大小鞭子做的得心应手好看实用。甩起来呱呱山响!无论驾辕的还是拉套的听到鞭响和特定的吆喝声一齐发力,一挂生龙活虎的马车就随着车倌的鞭声向生活驶去!

另外车倌除大小鞭子外,还有一件必备的工具叫“鱼儿刀”。鱼儿刀大约有3一4寸长。由铁匠打制而成。刀销做成鱼形,刀身做成半圆形和鱼形的刀销头钉铆在一起,用时拉出来,不用时合到鱼形刀销里。鱼形刀销的尾端做成上方下圆的锥形状方便挑、挖、锥。鱼儿刀的主要作用,一是方便平常车倌对“绳卸”的修补。二是在运输途中遇到特殊情况,如下坡丶过河、或因货重制动失灵,或水情突然变化等将辕牲口催倒,俗称“扎辕”。为解救牲口快速将套在牲口身上的一切绳卸割断,将牲口解救出来。所以这小小的工具特实用。它的外形做的有好有赖,但刀锋都是极为锋利可作剃刀使用。它一般挂在车倌特有的大蓝布腰带的右边。你在街上见到带有“鱼儿刀”的人绝对是车老板!

说这么多有关大车的事,还的说说更有原始味儿,在七十年代未就淡出人们视线到八十年代就己基本淘汰了的“旱板车”。

旱板车和花轮大车最大的区别是:花轮大车是车轴和车棚固定在一起,车轮转而车轴不转。而旱板车是车轮和车轴是固定在一起轮距是两米五,车动时车棚拉着车轴车轮一齐转。

旱板车的车轮结构和花网轮大车不一样结构也效简单。车轮由一根宽一尺二寸,高四尺,厚八寸的老愉木做轮骨。取中开四寸乘四寸的正方形孔备与车轴连接。在车轴孔的中心两边,横向等分各贯通两个宽三寸厚二寸车条幅孔,并分别打上两根贯通条幅,两边等分与车网替木相连。“网替木”一共六块按三百六十度平均分配做成高五寸,厚二寸半的弯形“网替”,并开卯与龙骨两头和条幅两头分别合卯相连,组成一个直经四尺五寸高的车轮。车轮外边包上宽约三寸余的大铁车圈,并用莲头大铁钉钉牢。再就是将龙骨的两头用铁箍箍好防止爆骨。其它网替木都用双头卯钉卯就增强“网替”木的抗震和承重力。

车轮做好后将车轴的两头做成与车轮龙骨口对应的正方形与车轮相连接。车轴与两车轮连接后,在车轴靠车轮处一尺间,将木车轴做时滚圆形,并隔一寸开一条深一寸宽一寸的凹槽,然后再将同尺寸的叫“锏条”的生铁条嵌入,两头用铁箍拿紧。这样一副旱板车的“下脚儿”就做好啦。旱板车的上棚子做法与大车做法一样,只是尺寸要比大车小一号。不同处在车棚下方与车轴连接处的垫木作用不一样。大车的垫木是为固定车轴所设。而板车的垫木是为全车驱动而设。

板车的垫木是用硬杂木或榆木做成上底长六尺,下底长三尺高一尺的垫木。附安在车辕中间。在垫木下底的中间开一个直经与车轴上“锏条”的轴头相等的半圆。并在半圆的顶部两边分别嵌入两块开口一百捌拾度的生铁铸就的叫“釉子”的铸件。这样将车上棚与板车“下脚儿”一塌套,一挂旱板车就成了。板车一般都用牛拉。牛走的慢稳当,不易上下“脚儿”脱臼。如果用骡马拉因速度比牛快,骡马又易惊这“脱臼”事儿就不新鲜啦!

你可别小看这牛拉旱板车,这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在农业社里他还是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运输工具。大马车生产队最多一个队两辆,大部分用来搞副业和拉大型的货物。而具体生产中的春运肥,秋拉田,冬季给社员户上窑拉烧火炭都靠这早板车。特别是到了冬季上窑拉炭的板车在通往煤矿的大路上,旱板车是落蚁不绝。每天凌晨四点多就开始上路了,有二套车。对儿车,单牛车。牛脖上带个大咚铃,车辕头挂个风雨灯(俗称马灯)慢腾腾的但不停息的向着目得地走去。车倌不失时的吆喝着“哒哒”(向左)“离离”(向右)随后就是一顿粗口骂!牛听了不免也加快了脚步,不然下一步就等着挨打了!车轮压着冻地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车倌这时会跳下车来,在车后辕下吊着的油葫芦里抽出一根头上缠着马尾毛的叫“滋焾”的东西将“滋焾”上的油摔刷到上脚和下脚儿的结合处润滑车辆减少磨擦。最早这油农村都用食用油,后来有了机油就用机油。并专门购买修理部和农机站用后的废机油特别是重机油最好。

旱板车用的“绳卸”比大车骡马用的绳卸简单。驾辕的牛除“搭腰”和“座桥”、与大车基本一样小鞍子使用的是叉型小鞍。骡马发力的工具是通过膀子利用夾棒和“套缨”发力给所拉的车而驱其向前。而牛的发力是通过脖子上方前脊骨未端一块叫“领子”的软肉而发力。发力的工具叫“勾角”。他是用榆木或其它硬杂木做成二尺有余的弯弓形,两头打孔并用皮绳穿弓背而过,两头等距离留出二尺“拉仰绳”后,分别将其系在车辕的“阳接桩”上。用时将其搭在牛的“领子”上,然后将“勾角”两端做好的“扣绳”拴好。这样在牛发力时不易“勾角”上滑。二套牛车的套绳一般都是四股攒的麻绳。它直接和“勾角”相连,牛背上部分做个“背搭”,牛前腿后面做个“肚带”,用以防止套绳下掉和上滑。

旱板车的负重量不大。新车、好牛、二套车也最好拉吨二厘。一般都在七到九厘之间。在农村那时烧炭也就是一户一年一车。并且都在冬天拉。冬天拉虽然天冷人畜受罪,但冬天路硬河也结冰路途效为顺利。时过景迁,旱板车已作为一个厉史间段的产物已成了茶余饭后的闲话。但这是厉史,它也同如今的高铁火车、大型汽车、高速小汽车一样曾经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进步的标志。

小平车:小平车原来在工业企业里是车间里用来搬用材料的人力推车。因为没有车栏只在两根车辕上安上自行车轱辘并辅上铁皮及可,又轻便又省力又快捷。后有心者就设计做出了专门的小平车轮子。小于原来的皮车轱辘,大于自行车轱辘。后国家专门制定了小平车轱辘专门标准。法兰有铸钢的,有辐条的。内胎、外胎均为橡胶国标产品。一些生产单位和农业社都开始使用小平车。特别是农业社很快就用它代替了旱板车。特别是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后,小平车基本是家家一辆。轻便的换成加重的,牛拉的、骡马拉的,驴拉的成了农村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一道独特的蚂蚁搬家的风景线。如今的农村随着机械化的发展和大型使役牲畜的退出,小平车也基本退出了农村生产运输行列。

曾记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有一部电影叫《青松岭》,讲的就是有关大车的故事。不管故事的时代喻意如何,但故事里的人、事、车、马的实景完全就是当时农村有关车马的故事写真。现在回想起来还厉厉在目。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正如《青松岭》里的插曲唱的那样,我们的国家正沿着富强、民主、的道路发展着。这逝去的车马作为时代进步的见证者永久的保存在中华文化的挡案里!并向逝去的并为人类生产、生活做出巨大贡献的逝去的车马致敬!

1
查看完整版本: 逝去的车马老日头